1867年華陀醫院成立
華佗醫院成立 (亦稱為「灣仔街坊醫院」,現藍屋位置),為附近街坊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1872
東華醫院始建於上環,以提供廣泛的醫院服務。華佗醫院需求下降,並要求與東華醫院合併。
華佗醫院及景星街初見於差餉記錄冊。
景星街首次被記載,原址為木廠。
1876
慶雲街首次被記載於差餉記錄冊。最初20年,沿街是中式房屋。
1886
華佗醫院結束營運,改用作廟宇供奉華陀,直到1950年結束營運。
景星街首次出現店舖及住宅,估計是典型的兩層高中式房屋。
1920年代,鏡涵義學, 一中書院, 鮮魚商會出現。藍屋及黃屋落成。
石水渠街72、72A、74、74A落成 (現為藍屋),為四幢四層高擁有寬闊路臺、上居下鋪的住宅建築。
1920年代,鏡涵義學, 一中書院, 鮮魚商會出現
華佗醫院成立 (亦稱為「灣仔街坊醫院」,現藍屋位置),為附近街坊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藍屋及黃屋落成
石水渠街72、72A、74、74A落成 (現為藍屋),為四幢四層高擁有寬闊露台、上居下鋪的住宅建築。
二次大戰前
石水渠街72號一樓曾開辦專為街坊子弟提供免費教育的「鏡涵義學」,老師兼校長為吳大剛先生(是當時72號二樓何先生的外公)。義學一年只有一班,最多曾有四十多名學生同時上課,星期一至六,早上八時至下午五時上課,教授歷史、尺牘、算術、公民、孟子等傳統科目。
石水渠街72號二樓及三樓則是戰前灣仔唯一英文學校「一中書院」的校址,兩間學校均在二次大戰之後停辦,並被轉為住宅之用。
石水渠街72號A地下是「廣和號」雜貨店。
石水渠街74號地下是「聯興酒莊」,其授權牌匾/牌照,現於香港故事館(前身是灣仔民間生活館)的牆壁上,約在80年代結業。
石水渠街74號二樓曾經是「鮮魚行商會」的會址,而同座三樓則為商會的會議室,在戰前時期是專門負責組織不同的節日慶典儀式。
石水渠街74號A地下原本是雜貨店,戰後改為住宅,任生一家四代都曾在這居住。
1926-27
慶雲街2-8號 (現黃屋位置) 建成,原設計為獨立住宅用途,以樓梯連接各樓層。
1930s
景星街2, 4, 6號 (現藍屋空地位置) 改為四層樓房。
1950s
黃飛鴻徒弟林世榮姪兒林祖在石水渠街72號地下開設武館。
位於景星街8號的唐樓落成 (現為橙屋),以鋼筋混凝土建造。
1960s
林祖的武館改為其兒子林鎮顯經營跌打醫館。
1964
現居於慶雲街2號1樓的租客,自1964年出生後一直住在這單位,是第三代人在此居住。
1971
現居於石水渠街72 地下的租客(陸師傅)自1971年起入住,而她的家公為林祖。
1978
石水渠街72, 72A及74號的業權文轉交香港政府。
1987
現居於石水渠街72號 1樓的租客(華姐)自1987年起入住,而她的家公為鏡涵義學的校長。
景星街2、4及6號被拆卸,直至藍屋建築群復修前仍丟空。
1990s
石水渠街72, 72A及74號外牆被塗上藍色。
石水渠街72, 72A及74號外牆被塗上藍色
石水渠街72, 72A及74號外牆被塗上藍色,而74A為私人物業外牆因此仍保留原色。
2000年藍屋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黃屋為三級, 橙屋未有評級
藍屋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黃屋為三級歷史建築。
2006年居民參與規劃
香港房屋協會於2006年3月31日公佈H05-026項目社區保育計劃,並建議斥資約港幣一億元,與市區重建局合作,將藍屋建築群活化成旅遊景點,對藍屋、黃屋進行鞏固及復修,橙屋則會拆卸。
2006年3月至2010年9月
自2006年3月開始至2008年2月,作為倡議階段,每星期舉辦會議,並舉辦超過二十次工作坊。到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居民參與規劃設計階段。香港房屋協會於2008年9月成功收購慶雲街4號全幢,並於同年10月,將有關業權交予政府。政府於2008年宣佈藍屋保育可以「留屋也留人」,原租戶可以留在原單位繼續居住。
2007年,灣仔民間生活館 (香港故事館前身)成立
We 嘩藍屋「留屋留人」的初步概念萌生。
「灣仔民間生活館」 (香港故事館前身) 亦於同年進駐石水渠街74號地鋪。
2009
香港房屋協會將74A業權部份收購後歸還政府。
2009年9月藍屋建築群被發展局列入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政府歷史建築物名單中,香港政府吸引非牟利機構參與活化,是首個「留屋留人」的活化項目。
由聖雅各福群會聯同社區文化關注、香港文化遺產基金會及藍屋居民權益小組,以「延續社區人情,重塑唐樓多元生活文化」,作為保育方案的主要的方向,於2009年提出申請,計劃於2010年獲得批准。
2012年We嘩藍屋計劃
立法會於2012年2月8日通過撥款港幣7,540萬元活化有關項目,命名為「We嘩藍屋」(Viva Blue House)。
2013年第一期復修工程
藍屋建築群於2013年9月正式交給聖雅各福群會營運,約11月開展黃屋、橙屋及藍屋空地(第一期)復修工程。黃屋居民暫遷移至藍屋居住。
2016年好鄰居計劃
黃屋、橙屋及藍屋空地(第一期)工程完成,2016年年中開展藍屋(第二期)工程。
黃屋及橙屋原居民回遷已復修的原本單位,而藍屋居民暫遷移至黃屋居住。
同年9月試行「好鄰居計劃」。
2017年正式開幕
「好鄰居計劃」於2017年2月正式開展,推出藍屋及黃屋共12個單位。
藍屋建築群於2017年6月完成復修,並於9月開幕,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UNESCO)、Best Urban Regeneration Project – Gold Winner & Special Jury Award(MIPIM Asia Awards 2017)、全年境內建築大獎及文物建築主題建築獎(HKIA)及藝術推廣獎-得獎計劃:藍屋創作室(ADC)、香港建築項目 (翻新及活化)- 優異獎(優質建築大獎2018)及十大優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