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10/02/2017

灣仔藍屋11單位低於市價出租 入住需貢獻社區 公眾反應熱烈

外國隨便一幢住宅數百年歷史,香港保育古蹟,則大多變成博物館、或發展至名店林立的旅遊區。其實維修得好,樓宇可以繼續住人。「We 嘩藍屋」舉辦「好鄰居計劃」,在100年歷史的灣仔藍屋群,推出11個單位,租金低於同區市價2成,公開租予大眾。不過市民不是想住就住,來者需貢獻社區。自推廣以來,機構指公眾反應熱烈,「每隔數分鐘就接到查詢」。

建築群推出11單位  租金11540起
建築群包括藍屋、黃屋和橙屋,藍屋和黃屋分別為一級及三級歷史建築。三棟唐樓共有32個單位,尚有不少老街坊居住。機構現正推出11個單位,面積由361呎到880呎不等,租金11450元起,參考同區唐樓呎價40-45元,藍屋及黃屋分別呎價為36元及32元。

建築群經活化後,保留經典的木製樓梯、窗花、地磚和陽台,現為香港僅存的露台唐樓群。三棟唐樓之間有道連接橋,是居民交流的平台,樓下亦有公共空間,作為聚腳之地。小區位於灣仔石水渠街,新舊交融,附近有廟宇、小店、新廈和酒吧,距離灣仔地鐵站十五分鐘,交通方便。

住戶需貢獻社區 延續昔日唐樓文化
透過計劃,「We 嘩藍屋」希望尋找志同道合的市民,入住後共同營造社區,延續「街坊打開道門,不時打牙骹」的居住文化。有意者需事先出席簡介會和面試,再由機構成員和街坊組成的委員會挑選。
「好鄰居計劃」的理念,是兩者不存「屋主」與「租客」關係,市民搬進房子後,需貢獻所長,開展「共居生活」,機構期望「日常生活中縱有紛爭矛盾, 彼此仍然互相包容、尊重」。
計劃經已放在網上地產平台,「聖雅各福群會」高級市場主任蔡少華指市民反應熱烈,「每隔數分鐘就接到查詢」,目前有70多人報名參加簡介會。她收到最多的查詢,是「要在社區有什麼貢獻?」。她解釋,「參與社區的定義好闊,來者不一定要有特別技能,幫忙籌備燒烤,都是融入左鄰右里的方式。」社工楊雅迪亦言,其實什麼技能都可以,例如寫作、補習或推動垃圾分類。
去年9月,「We 嘩藍屋」已推出首期試行計劃,當時有1個單位及20多份申請書。最終一對夫婦入住房子,丈夫於大學做研究,曾協助建立藍屋地舖「時分天地」。

三代老街坊爭取留屋留人 
古蹟藍屋能夠在活化後開放予大眾租住,是經歷了10年保育運動的抗爭。2006年,「香港房屋協會」提出保育藍屋,計劃拆卸70年歷史的「橙屋」,所有居民必須遷走。住了三四代的街坊不願發展,便找上「聖雅各福群會」,爭取古蹟繼續發揮住房之用。
從06年開始,街坊每星期開會,與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商討「留屋留人」方案。一年後,政府把藍屋列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進行招標和復修工程,於房屋加建獨立廚廁與升降機。時至今日,8戶老街坊仍住在藍屋,數個地舖成為居民「聚腳點」,包括「香港故事館」、推動社區貨幣的「時分天地」與「社區公所」。

資料來源:香港01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