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09/03/2017
藍屋大單位招「有細路」家庭入住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翔)屢次翻拍的經典港產片《72家房客》,記錄上世紀50年代基層市民雜居唐樓同甘共苦的歲月。他們守望相助、勤儉樂天的品質,已成為獅子山精神重要組成部分。本港首個保育這種港式唐樓文化的「WE 嘩藍屋」項目,昨日公開兩個「原汁原味」上世紀50年代唐樓大單位。主辦方希望熱愛唐樓式團體生活、有小朋友的家庭申請入住。
1920年至1950年代,是香港最艱難時期。當時戰後大批難民湧港,擠住在幾乎沒有隔音效果、四處縫隙、沒有私隱可言的舊式唐樓,過着大家庭式互相扶持、艱難又不無快樂的生活。由橙屋、黃屋和藍屋三棟樓組成的藍屋建築群,糅合中西建築風格特色,是當時香港典型唐樓造型。
8年前由聖雅各福群會承接的藍屋保育計劃,除了保留原有建築特色外,更希望保育「共居」唐樓文化保育。因此保留所有原居民,還要求新住戶接受舊唐樓式、開放型團體生活。
目前「WE嘩藍屋」復修項目已近尾聲,上月初開始公開招租12個361呎至880呎單位,以會費形式繳納月租由11,552元至31,680元不等。申請入住者,若通過聖雅各福群會、藍屋督導委員會和舊住戶組成的審批委員會面試後,將於5月1日起成為藍屋大家庭一員。
目前,小單位應徵者數以倍計,已截止報名,只有數個藍屋大單位尚有餘額。主辦方希望有小朋友的家庭住戶申請,為藍屋帶來真正的「WE嘩鬼」歡笑聲,相信開放式居住環境會深受小朋友喜愛,亦能代代傳承香港唐樓文化。
主辦方昨日帶媒體參觀即將復修完畢的藍屋大單位。木質樓板、木門、木窗等全數保留,連替換的地磚,亦專門燒製成與原裝一模一樣的中古紅梅花款式。在港已十分罕見的露台鐵欄杆,也保留當時流行的幾何圖案。連接各樓層的狹窄陡峭木樓梯,兩人相遇時只能貼身而過,相信與當時港人普遍瘦削的身形有關。
當然,為了符合現代生活和消防要求,每個單位都加裝了廁所,並另設門口連接寬闊便捷的公共走廊,而且加裝了一部電梯,方便有需要的人出入。
資料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