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2/07/2017

中產夫婦棄海怡半島住藍屋

「我煲咗你湯啊」、「中秋一齊賞月啦」,這種鄰里關係在香港彌足珍貴。一級歷史建築物灣仔藍屋「好鄰居計劃」,屬全港首個民間方案「留屋留人」活化計劃,共有20個單位,當中12個單位可供租住,原有居民入住其餘8個單位,實行以人與人的關係為依歸的居住模式。今年1月起已有21人入住,當中街坊安娜與丈夫從海怡半島搬入藍屋建築群已半年,大讚「好正!係我哋喜歡嘅地方」。

活化工程由2013開始,12個單位分佈於藍屋及黃屋,今年起共9個單位已有人入住,餘下3個藍屋單位將於本周日繼續招租,租屋需面試,視乎是否能與鄰里營造社區生活。
居於黃屋的安娜與丈夫是計劃的第一批入住者,「我原本住海怡半島自置單位住咗18年,賣咗後搵過好多地方,但最後都申請呢個計劃」,由中產屋苑的海怡半島搬到細一半的唐樓單位,安娜反而鍾情後者。
「海怡住咁耐,我同鄰居係唔識;呢度住半年,鄰居間打招呼、互相幫助,試過有街坊煲埋湯畀我,我開心了大半日!」安娜說。藍屋及黃屋的街坊會每月定期一起「開飯」及交流煮食心得,新年一起吃團年飯,中秋一起賞月。
她指中產屋苑不及唐樓單位,「海怡樓下嘅公園係冇人入去,得外傭姐姐,個個都好快行過。但我見到呢度樓下塊空地就流口水,我可以叫朋友嚟玩音樂,介紹畀街坊,空地又可以擺市集」。安娜說,社區營造是指與鄰居能夠互相認識及生活,「其實數年前未有呢個計劃時,我已經覺得復修計劃好有趣,聽到有得入住就申請」。
聖雅各福群會文化保育及社區參與團隊主任周希旋表示,此計劃至今收到逾100個申請,黃屋單位比藍屋單位面積細一半,租金較便宜亦較歡迎。她又指,本港具歷史價值的舊樓陸續被拆卸,「好多歷史建築物嘅保育只係變高級餐廳,外貌不變,但冇咗原本意義,希望藍屋能夠畀到經驗同示範出嚟,留屋留人」。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下載PDF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