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16/05/2018
藍屋復古地磚老過花樣年華 文青打卡新熱點
藍屋從1920年代屹立至今,2006年政府宣布重新發展,藍屋街坊力爭「留屋留人」。十年過去,在聖雅各福群會和一種街坊的努力下,We嘩藍屋(藍屋建築群)奪得2017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大獎」,是香港首次獲得此級別的文物保育項目。
活化復修後,20戶全部租出,其中8戶為舊街坊,加上12戶新加入的「好鄰居」,樂也融融。住戶範圍當然非請勿進,但地舖的素食館、糖水鋪、故事館、公共空間和設於樓上的「舊物敘述空間」則歡迎街坊路過坐一坐、望一望,參觀藍屋的新面貌,認識背後近百年的歷史。
藍屋本非藍色,緣於1990年代,香港政府要為藍屋外牆髹上油漆,無奈物料庫只剩下水務署常用的藍色油漆,只要就地取材,將整座藍屋便髹成藍色,藍屋因此得名。
要做文青感受香港懷舊氣息,可曾想過踩着1920年代的地磚,穿越到擁擠的板間房?
原裝板間房 穿越到1920年代
走進經過精心復修的「舊物敘述空間」,地上每塊地磚都是原裝正版,動輒近百歲,老過你和我。
聖雅各福群會總幹事李玉芝充當包租婆,講解房租︰「頭房、尾房最貴,中間是雙層床,每戶跟一個電錶,算電費好『均真』。」
雙層床的租客一般用上格床放雜物,自己睡在下格,有租客甚至自製晾衫架,掛出滿滿汗漬的背心和恤衫,是平日辛勞工作的證明。
明星海報當牆紙 房間暗藏「秘道」
以前單身漢裝飾房間有妙計,那期流行哪個女明星,就拿海報當牆紙,一貼就是一年。今年是劉嘉玲,明年是張曼玉。當年復修拾獲不少月曆女郎和海報,今天都保存在「舊物敘述空間」,觀眾可親臨一睹當年「女神」的風采。
如電影《危樓春曉》中,小小的「舊物敘述空間」可住上8-10戶人,合共40多人。今天的房內還有一條「秘道」,通往各樓層。
「秘道」其實是以前住客常用的主要通道,樓下樓下十分熟絡。街坊得閒過來敲敲門,住客則從門旁打開一扇小窗,如同銀行櫃枱,或售票窗,看看來者何人,這便是早期的防盜眼,俗稱「貓眼」。
昔日柴房洗澡間並用 活化後設廁所、禁明火
藍屋活化計劃最初要求居民全部遷出,因為要為單位加建洗手間設備耗費甚多。那原來居民在哪裏解決呢?
單位內的柴房,便是居民的廚房和洗澡間。柴房一角的天花熏黑,下面是燒菜做飯的灶台,放有往日居民用的火水罐,還有灶君助陣。地下有洗衫板和水盆,更有圓形大托盤。
小時候住唐樓的Josephine說,通常家裏有客人,母親就會用托盤盛出大盤小盤的菜餚,是一頓豐盛的晚餐。 藍屋復修後,廚房內間出一間小房間作洗手間。規定住戶不能用明火煮食,聖雅各表示,因為建築為木質結構,明知舊街坊習慣明火也要忍痛禁止,只怕萬一失火,不可收拾。
「舊物敘述空間」更有學生製作的廣播劇,目前已經開放,參觀者可親自前往報名參加,本月底起接受網上預約,開團時間為11:00AM及3:00PM,時間約為45分鐘。
聖雅各福群會服務主管周希旋指,歡迎參觀者拍照留念,但謝絕閃光燈,怕破壞展品,亦希望參觀者不要將照片上傳至社交媒體,「大眾要親自前來感受,而不是在社交媒體上草草看過就算。」 若想了解成個活化保育計劃的發展,則可到建築群之一的黃屋,樓下設有故事館,講述由遷出居民到「留屋留人」的故事。
藍屋新景象 增添公共空間和餐廳
藍屋復修後亦加入新元素。建築群之間加入新的遊廊,貫穿三棟建築物。遊廊通風,路過鄰居門前自製的小花園,更可進內打個招呼。可惜這是民居範圍,不會對外開放。
藍屋樓下設有公共空間,聖誕節曾有居民用塑膠樽自製聖誕樹,也曾在這裏大排筵席。李玉芝認為,外面公共空間的準則以「不准」為主,藍屋則希望以尊重為主。
藍色的外牆在鬧市中無疑成為一道風景,原址曾是醫院、跌打館等,牌匾俱在,但沒有醫師坐鎮,反而有不少文青慕名而來,在牌匾門前留倩影,成為打卡新熱點。
社企餐廳實踐健康生活理念
地鋪設有素食館和糖水鋪,名為「本地薑」和「時間關係」。素食館盡量採用本地食材,希望實現健康生活理念,故命名「本地薑」。至於糖水方面,中式糖水大部分材料都需要浸軟及長時間烹調。家庭主婦看電視學煮飯的時候,想必都聽過一句︰「由於時間關係,所以一早已經準備好了。」「時間關係」如是誕生。行完展覽來樓下吃點素食輕食,或嘆一碗糖水,聽街坊講故事,不惜為一個全新週末好去處。
藍屋:
http://vivabluehouse.hk/tc/menu/14/experience
餐廳地址︰
「本地薑」素食店
地址︰灣仔景星街8號地下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六 下午12時 – 6時
「時間關係」甜品店
地址︰灣仔石水渠街74號地下
時間︰星期一至六 下午2時 – 9時
黃屋故事館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三及部分公眾假期休息
資料來源:topick 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