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03/06/2020

舊建築中認識昔日香港│灣仔藍屋快閃遊臨走必買花生糖

資料來源:https://www.likemagazine.com.hk/Resources/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40711

未能外出遠遊的日子,留在香港,發現香港吧!要探尋香港獨特的一面,未必要攀山又涉水,在鬧市中,一樣有很多耐人尋味的事和物。例如在灣仔,在人來人往的辦公大廈一旁,有一幢藍色的舊建築,與周邊現代化建設相映成趣。這幢名為「藍屋」的唐樓,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這裡幾歷變遷,近年被活化成民間生活館,展示港人過去的生活面貌。在藍屋快閃走一圈,不但有很多打卡位讓你呃like,亦可從中認識快速認識灣仔區的傳統文化、歷史及社區發展。

 

樓高4層富有嶺南風格的藍屋隱身在灣仔一隅,由於牆身顏色在冷冰的石屎森林中很矚目,輕易引來路經這帶的途人目光。藍屋是一幢已有70多年歷史的戰前樓宇, 1990年代,政府進行修葺時,由於油漆工人手上只得水務署常用的藍色的油漆,就地取材,將整座樓宇的外牆都髹上藍色,因而得名。據說起初街坊不大喜歡,因為這種藍色俗稱「死人藍」,不吉利,但日子久了,看著便習慣。到近年藍屋再復修,有關方面更要求保留這獨特的藍色!現在,藍屋連同茂蘿街的綠屋、慶屋街的黃屋及景星街的橙屋,合稱為「藍屋建築群」。

 

 

 

藍屋除了外牆色彩別具特色外,其屹立近百年的歷史都值得細味。19世紀,這裡原址是華陀醫院和神醫華陀廟,及至1920年代拆卸重建為一幢樓高4層兼有「騎樓」的唐樓,地下的華陀廟本得以保留,但到1950年變身武館,及後再改為醫館。匆匆數十年間,唐樓內曾有義學、雜貨店、酒莊、商會會址等,當然也有民居。2006年,政府宣布重新發展灣仔石水渠街及附近建築物,藍屋又一次經歷大變化。幾經居民及各界爭取,藍屋活化保育方案採用了「留屋留人」方式,不但原來居民獲准繼續居住,唐樓內外別具特色的建築元素如露台的懸臂式混凝土外廊、幾何圖案熟鐵扶欄及、木製樓梯等,都要保留。這個有別以往做法的保育方法,在2017年更奪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award of excellence),是首次有香港保育歷史建築項目獲此殊榮。

 

60年代,藍屋地下的武館被改為醫館。藍屋活化復修後,醫館的外在特色如中式簷篷、牌匾、對聯等,仍然保留。 修葺藍屋的時候,刻意保留別具價值的建築及景觀,如木樓梯及空地附近的大樹。另外,新建的橋貫穿橙、黃、藍屋建築群,並把荒廢多年的空地修葺成公共空間。

 

經活化保育的藍屋,樓上有20戶民居,部分為舊街坊。地下除設有素食館、糖水店外,更有間「香港故事館」,內裡展出早期香港居民的生活用品等。雖然「香港故事館」地方小,但內部的構建、陳列的物品,都是歷史重要的一塊。走進去如通過時光隧道,回到舊時的香港,回味昔日的時光。「香港故事館」更不時舉辦社區文化活動,例如工作坊、社區導賞、電影放映等,推廣本土文化特色,促進社區交流互動。如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舊日香港民居的生活,藍屋的3樓設有「舊物敍述空間」,大家可以透過藍屋搜集得來的舊物,了解不同年代不同階層的住屋及生活狀況,而且認識社區關係的歷史。不過近來因疫情關係,「舊物敍述空間」暫停開放,有意前往參觀的要留意啊!

 

 

離開「香港故事館」,建議大家到訪隔鄰的「土作坊」。這是由聖雅各福群會經營的社會企業,以推動社區經濟發展,改善社區居民生活為概念,內裡出售的貨品,部分為社區街坊親手製作,另外有支持本土農業的。土作坊內保留了昔日民居的特色之一「神樓間隔」和木製閣樓,很有特色。參觀藍屋後,打卡外還想帶點手信回家?推介大家選購這店的人氣特產─「花生糖」,是由一班街坊親手以有機花生製作,味道甜而不膩,啖啖濃郁花生香。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