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18/06/2020
【香港社區圈】石水渠街 五光十「色」舊灣仔
經過熱鬧的灣仔街市,由繁華的皇后大道轉個彎,你會眼前一亮,因為這一帶的大廈都髹上了不同的顏色,有藍色有綠有紅有黃,這裏也保存舊灣仔的街坊味道,這裏就是石水渠街!
石水渠街的大廈都髹上了不同的顏色,有藍色有綠有紅有黃,充滿特色!
基層集中地 發展較慢
聽個名就知道,石水渠街同水渠有關,呢條街出現於1855年,當時街中央係露天明渠,溪水由摩利臣山向北流入大海。到咗上世紀50年代,石水渠街係灣仔區內基層嘅集中地,水渠兩旁係街坊自行搭建嘅木屋,居民會喺水渠擺水嚟清潔同煮食,到咗60年代,水渠被封,改建成馬路,依家大家已睇唔到水渠嘅痕迹。
據香港故事館計劃主任曾志雄(Hugo)表示,呢一帶嘅住宅跟太原街、告士打道好唔同,特別寧靜,亦保留咗好多唐樓。「因為呢度位於山邊位,不及沿海發展咁快。」
華姐就係呢一帶嘅老街坊,多年來從未離開過灣仔區,她覺得鍾意呢度方便,「最近疫情期間更加明顯,我哋一落街,去行山又快,去海皮又近。」她亦好喜歡灣仔嘅人情味,「就算身上無錢都可以買東西回家。」
昔日石水渠街街中央係露天明渠,溪水由摩利臣山向北流入大海。
到咗60年代,水渠被封,改建成馬路,依家大家已睇唔到水渠嘅痕迹。
華姐就係呢一帶嘅老街坊,多年來從未離開過灣仔區,她覺得鍾意呢度方便又有人情味。
藍屋 由變色到轉型
石水渠街能夠(暫時)保留舊灣仔風情,亦要多得藍屋。落成於1920年代嘅藍屋,本來大廈外牆並唔係藍色,大廈名叫「石水渠街72至74號A」,直到90年代維修時塗上藍色,先至成為今日我哋所講嘅藍屋,後嚟藍屋附近嘅建築,亦油上唔同嘅顏色,慢慢就形成今日色彩繽紛嘅景象!
2009年藍屋建築群被列入活化歷史建築物名單之中,結果札根灣仔多年嘅聖雅各福群會嘅申請計劃獲批,藍屋、黃屋及橙屋得以保留落嚟,落成開放後更被評為香港史上最成功嘅建築改造活化工程。據「WE 嘩藍屋」藍屋建築群活化計劃服務主管方志睿(Nick)表示,整個藍屋計劃係由下而上,整個社區規劃會同當地居民傾,大家可以對發展計劃表達意見。「以前好多重建項目得個殼,原本嘅東西無晒,所以藍屋想做到留屋留人,呈現以前居民生活嘅情況,保留到過去嘅價值。」
整幢樓有20戶,其中6戶願意留低,佢哋只收取公屋水平嘅租金,其他租戶係由保鄰居計劃招募嘅街坊,佢哋要認同藍屋理念,願意保留以前嘅唐樓文化,呢啲住戶租金比市值低少少,希望保存到藍屋舊樓文化同鄰里關係。
除咗保留住民居之外,呢度亦設有香港故事館。故事館前身係聖雅各福群會喺藍屋地鋪開設嘅「灣仔民間生活館」,設於2007年,展出舊時灣仔民間的生活用品,希望引起公眾對地區文化保育嘅關注。2012年變身成為「香港故事館」之後,關注嘅社區文化議題就由灣仔社區拉闊至全港。除咗故事館,建築群內仲有多間社企,一方面維持收入,另一方面又保留灣仔嘅舊有色彩。
藍屋本來叫「石水渠街72至74號A」,直到90年代維修時塗上藍色,先至成為今日我哋所講嘅藍屋。
藍屋建築群活化計劃服務主管方志睿表示,整個計劃想做到留屋留人。
藍屋前身係華陀醫院。
後嚟華陀醫院改成華陀廟,現時喺香港故事館保留咗當年嘅華陀像。
林世榮(即豬肉榮)姪兒林祖曾喺藍屋教洪拳。
後來林祖兒子林鎮顯繼承父業,一代傳一代。
灣仔民間生活館喺2012年變身成為「香港故事館」,關注嘅社區文化議題就由灣仔社區拉闊至全港。
館內展出唔少舊物件,例如以前好多家庭有呢類木刨,反映當年大家都自製家具自己裝修屋企。
建築群內仲有多間社企,包括食肆「時間關係」。
「時間關係」前身就係聯興酒莊。
另一間社企「土作坊」,以前係民居,仲保留當年放神主牌嘅閣樓。
藍屋建築群仲包括旁邊嘅黃屋,亦係建於20年代。
橙屋歷史相對較短,建於50年代。
喺建築群嘅中庭,仲有個休憩空間,可以讓人喺度Hea下!
香港故事館計劃主任曾志雄表示,石水渠街一帶嘅住宅跟太原街、告士打道好唔同,特別寧靜,亦保留咗好多唐樓。
北帝與聖雅各
由藍屋繼續沿石水渠街行,會見到兩座建築物,右邊係以紅色為主調嘅聖雅各福群會總會大樓,左邊就係古色古香嘅北帝廟!一西一中,但原來兩者有好密切嘅關係。
創立於1949年嘅聖雅各福群會,最初就係喺北帝廟一個偏廳開始兒童工作,直至1963年搬到先堅尼地道嘅六層高會所(其實就係石水渠街盡處),到咗1987年,位於石水渠街嘅總會大樓落成。雖然佢哋嘅服務已經遍及全港,但佢哋同灣仔嘅關係依然息息相關,可以話係見證住灣仔嘅變遷。
喺石水渠街漫步,仲會發現呢度特別多車房,其實都同聖雅各福群會有關,Hugo解釋:「聖雅各福群會曾經培訓咗唔少車房員工,加上呢一帶方便泊車,所以特別多車房。」
據歷史考證,北帝廟建於1865年。
聖雅各福群會同石水渠街可謂息息相關,建於1987年嘅總會大樓亦係喺石水渠街,鮮紅色好搶眼!
發展重建 改變社區
雖石水渠街保留舊灣仔嘅情懷,但發展嘅步伐已經越嚟越近,Hugo表示:「呢一帶開始多咗食肆同酒吧,後面起咗一幢服務式住宅,將來又會有第二幢,堅尼地道又有豪宅,將來都會好大變化。」
Hugo擔心,過快嘅重建發展,會令基層街坊無法再住喺灣仔:「老人家都好鍾意灣仔,即使獲得賠償,未必可搬返灣仔,好多仲越住越細,甚至比住在灣仔時更差。」Nick亦表示:「仕紳化之後,商店嘅消費提高咗,對基層街坊都會有影響。」
華姐亦慢慢感受到灣仔嘅轉變,好似鄰近石水渠街嘅合和中心二期計劃已經開始,依家由船街、南固台那一邊,已經行唔到去堅尼地道!「南固臺留俾我好多回憶,我好鍾意帶小朋友上山,係一種樂趣!」華姐覺得,有些東西應該保留番,唔想將來小朋友要睇相片嚟回憶!沒有知道石水渠街將來會變成怎樣,但相信不少街坊,仍然盡力保留舊灣仔嘅生活面貌,正如華姐話齋:「除非退休,住唔起我先會搬離開灣仔!」
相片:LOOOP.HK
喺石水渠街漫步,會發現特別多車房,一來因為聖雅各福群會曾經培訓咗唔少車房員工,二來呢一帶亦方便泊車。
市區重建嘅步伐越嚟越近,好多舊樓都可能變成歷史。
或者再過幾年,好多舊事舊物都只能靠相片回憶啦!